格鬥是一門藝術嗎?
最近梅莉史翠普(Meryl Streep)在金球獎領取終身成就時,聲稱「格鬥不是藝術」,引發東、西方格鬥界軒然大波。
如果先撇除梅莉史翠普的失言與貶意不談,那麼,究竟格鬥是不是一門藝術呢?
梅莉史翠普獲金球獎終身成就獎致詞影片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MOhKNteroo
關於梅莉史翠普聲稱「格鬥不是藝術」引起相關輿論的報導:
梅莉史翠普金球獎諷川普 卻惹怒這些人 (自由)
http://ent.ltn.com.tw/news/breakingnews/1944685
梅姨批「不是藝術」 綜合格鬥界回嗆「假掰」(蘋果)
https://goo.gl/wwdxU4
UFC president calls Meryl Streep 'stupid' for MMA criticism(BBC)
https://goo.gl/A7FBzp
MMA and NFL Fans Are Upset with Meryl Streep After Her Golden Globes Speech(Time)
http://time.com/4629235/meryl-streep-mma-nfl-golden-globes-2017/
(自問自答一下,提供其他切點)
梅莉史翠普(Meryl Streep)在領取金球獎終生成就時,以一句「格鬥不是藝術」引發風波。那段發言就前後脈絡來看,自然是對格鬥有所有貶意和歧視,但對照起東西方武術團體紛紛跳出來為此事論證「格鬥就是一門藝術」,就似乎有點大可不必。
▏藝術的本質為何?
從古希臘以來的脈絡之中,「藝術」被視為是一項具有高度「主觀任意性」的活動,所以古希臘裡的藝術之神,往往以靈感女神繆思(Μουσαι)與酒神戴奧尼索斯(Διόνυσος)作為代表,表現出藝術創作所需的「偶然」靈感、以及可「恣意」而「無規則限制」的浪漫情懷。
「偶然」、「主觀恣意」、「無規則限制」這些特徵,都並非是「格鬥」的本質。如果格鬥或武術純粹只以表演性質作為呈現,它或許可稱之為是「藝術」,但我們知道格鬥並不僅是如此。
▏科學的本質為何?
我們知道格鬥競技為求有效取勝,在各種不同的格鬥技之中仍有著共通的固定特徵,可視之為「客觀的自然規律」、或給予東方一點的稱呼方式,這叫做「常理」。這些可屬於「科學」的範疇。
「科學」在西方,作為一個與「藝術」的相對活動,是較為晚出的概念,其詞源上溯來自於拉丁文的scientia,在古希臘尚未出現。但在古希臘裡,就已經具有可作為「科學」養份的概念內涵------「邏各斯」(λόγος)與「努斯」(νοῦς)。前者作為形而上的「客觀規律」;後者作為連接形而下的心智上的「理性知解」。人類透過心智上的「理性直覺」,觀察出形下世界背後的形上「規律」,而可對其「陳述」、「定義」、「計算」、「推理」,於是西方科學文化於斯誕焉。
從「科學」具有「客觀規律」,可「定義操作」、可「計算」、可「理性推理」的特徵來看,更進一步說,科學產物往往具有可模組化、可量化計算、可計劃和標準化的性質。於是,數學成了「科學之母」,科學產物可透過數學的模型量化計算,反覆在實驗室中操作,並在實驗室外的工業生產上建立一套標準生產流程,以達成吾人的計劃藍圖。
但是,「格鬥」的本質是一項這麼可完全模型量化並反覆操作的實驗過程嗎?在格鬥訓練之下的武者,更多的時候是透過各種出於意外的反應,來使得一招一式被訓練得可自然流洩而出。當然,我們可以試想小勞勃‧道尼(Robert Downey Jr)主演的《福爾摩斯》------一開場時所展示出高度精確的搏擊規劃:一、以右掌先撞擊頭部左側,使對手耳朵暫時不聽使喚;二、以左掌鎖喉,使對手無法呼叫援兵;三、判斷對手是一名酒鬼,全力撞擊對方肝臟附近肋骨;四、最後,趁對手屈身時,己方下蹲,拉引對方左腳並勾拳重擊對方膝蓋骨內側。經過一連串精確規劃之後,達成計算目的:「預計對手喪失90秒以上的知覺,並且傷害後果無法完全回復。」
電影《福爾摩斯》裡對於格鬥的高度精算與規劃,看起來完全就是科學式的風格,現實裡是否有人都能如此,我們並不知道。我們多半知道的僅是:哪怕是武學招式裡的連續套路,從發動之前到發動截止,這之間不免有許多出乎意料之外的狀況發生。上述那種高度科學性的格鬥規劃,多半是事後諸葛居多,而且是在運動實驗室裡所分析的後見之明。你有時很難預料你的對手會不會突然出奇招,而那意想之外的奇招,是無法以計劃好的機械般的步驟、一步一步來完美執行的。
▏給西方啟蒙思維的人聽得懂的說法:李小龍的「人技合一」
於是,我們知道將「格鬥」化約成「藝術」或「科學」的其中一方,都是相當危險的作法。
當然有人會說,聲稱「格鬥就是一門藝術」時,這個「就是」並非是「等同」的意思,這只是在表明它「可以屬於」藝術。
這種爭辯不免有種白馬非馬式的詭辭抗辯,如果僅僅只是要表達「屬於」,那很多事物都在外延邏輯上都可以互相沾得上邊:「藝術」之中的藝術品是客觀物理存在,當然可用科學分析形構並連結認知科學,使得藝術的本身也可以屬於科學;反之,在「科學」之中所有萬物的構造之美,當然可以視為是工匠神(Δημιουργός)的巧思構造之下的藝術品,科學模型、數學公式的自身也可以是一種藝術。
所以,我們應當探索的是格鬥的「本質」是對應到哪一種學門類別,而不是在外延邏輯上打轉。不過很可惜的是,西方並沒有很相應的學門類別,李小龍當年也只能用「二元辯證式」的西方語彙,來讓大家聽得懂:
李小龍在1971年接受皮埃爾‧伯頓(Pierre Berton)的訪談時,他在訪談中認為學習武術不是單純為了防衛或進攻,而是學習如何透過肢體來「表達自我」。他認為這種自我表達並不只是一種藝術表演的追求,而是追求自然本能與人為約束兩者之間的和諧結合。前者如果走向極端,動作將不符合科學規範;但後者如果走向極端,則是動作將變為機械化,而不是完整的「人」。
於是李小龍反問:每種招式有它自己的教條,因而將「人」隔離;但如果不懂招式,作為一個完整的「人」,又如何真誠且完整地表達自我?
在這裡,做為藝術性自我表達的「人」與作為科學性客觀規範的「技」,便辯證式地被合而為一了:成了「人技合一」!
但在格鬥層面,對於西方二元論式的回答,仍然有一個尷尬的問題存在,那就是對於二元之間的「中介」問題:到底在格鬥之中,藝術與科學的界線何在?這條界線會不會是一段寬廣的灰色地帶,因而使得藝術與科學各自的用武之地甚為狹小?
李小龍給予「人技合一」的實踐也只能是:不斷訓練自己的自然本能到達一種當你想到它,它就會出現的地步!當你可以想到行動,就已經在行動之中,不失分寸、不差毫釐,使之「人技合一」!
是的,「不斷的訓練」,但這非藝術的靈感與浪漫所著力之處、也並不是科學的量化與規劃可掌控之處。
如果我們說,格鬥是個體的戰爭,戰爭是集體的格鬥。那讓我們看看克勞塞維茲(Carl Von Clausewitz)在他的《戰爭論》裡的感嘆是什麼:「甚至令人驚訝的是,藝術和科學在意識形態上的圖式能運用在戰爭上是那麼地稀少。」
是呀,戰爭裡的不確定因素過多,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,既非科學規劃能全盤掌控,亦非就可直接歸於藝術表達,而格鬥也是如此。所以克勞塞維茲面對藝術和科學於戰事的實效稀少一問題,他最後的解答也只能夠跟李小龍的說法一樣:透過「不斷的訓練」,給予戰場上未來的指揮者不斷面臨意外與應變的發生。
「不斷的訓練」說穿了,就是請在實踐上多加努力。然而,不管是「武術教養」或「戰爭教養」,這都不是一套以理論化去解決問題的對應學門,而是把問題的關鍵訴諸於實踐者自身。
▏從東方的古老學門看見解答------「勢論」
早在東方先秦,古人很早就發現有些領域所面對的問題,其關鍵既非主觀任意或客觀規律所能表達或捉摸。這些領域包含軍事勝敗、政治實效、或是後來的武學格鬥之中。在東方的兵書與拳譜裡大量出現「勢」這個概念。
「勢論」與其說它是一套邏輯,不如說它是一套關於效果的現象學。它只單純描述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客觀效果,複雜的計劃步驟或主觀情意的考量,都可被大幅壓縮。
於是,我們看到這套關於效果的現象學,以一套貌似類型學的清單呈現,用以延伸對應一個個各種不同的變化。
在拳譜之中,我們會看到一勢又一勢的條列,這些不同的「勢」,用以說明什麼樣的動作可以阻絕對方的來勢、可以避開對方的攻勢......等等,從而以「勢」來達成直接的效果。
於是,在這套「勢論」引導的理論之下,背後不需複雜的構想與心思,一切都只是反應。
甚至就連所謂的「武德」,在撇除濟弱扶強、止惡揚善等簡單的道德勸說之後,它所呈現的,僅是如何保持一種心理狀態:在眾多原則之下的類型裡,其心理狀態仍可反應出正確的「勢」。
想想為先秦時人所嘲諷的宋襄公,當他的「仁義之師」注定成為邁向國力衰弱的不明之舉時,在實效的考量下,也僅是多餘的道德。
舉凡兵書裡各種「武德」的標舉,充其量也是為了上下同意、嚴明峻法、決斷千里、保存民力等現實功效而生。同樣的,個體格鬥的「武德」修練,也是為了確保習武止戈的確實功用而存,武德在這裡根本不需什麼過多的形上學背書、甚至它有時更是反形上學的:只為了維護現實的美好而存在。
如果你要問我「格鬥」或「戰爭」的本質是什麼樣的一個學門?我既不會回答是藝術的、也不會回答是科學的,因為這些學門都離直接達到客觀實效上的勝負有著過遠的距離。
我的答案只會有一個:它們是關於勢論的!
關於藝術分類的另外一個說法,是黑格爾在《美學演講錄》中,將藝術歸類為 6 大類:
第 1 藝術:舞蹈
第 2 藝術:音樂
第 3 藝術:詩
第 4 藝術:繪畫
第 5 藝術:雕塑
第 6 藝術:建築
20世紀中葉後,後人則在這個名單上加上:
第 7 藝術:電影
第 8 藝術:電視
第 9 藝術:漫畫
第 10 藝術:互動媒體
這個歸類就將其他無法歸納在這個框架內的事物排除。
轉載自香港「武術01」的文章
梅姨姨,可否阻你18秒鐘看看信
作者: 斷水流大師兄
其實唔係真係一封信,係想講返梅麗史翠普件事。
如果你唔知發生咩事,我大概講講。名演員梅麗史翠普喺接受金球獎終身成就獎嘅時候,有一段6分鐘演說。其中一有句係:「Hollywood is crawling with outsiders and foreigners. And if we kick them all out you’ll have nothing to watch but football and mixed martial arts(MMA), which are not the arts.」(荷李活就是有很多來自其他地方的人和外國人。如果要全數踢走他們的話,你將會什麼也沒有得看──除了美式足球和綜合格鬥,不過那些都不是Arts。)
如果你想睇全文,文尾有連結。(By the way,crawling with 唔一定係譯做爬行,網上《劍橋學術詞典》係解covered with or full of something。當然要形容班演員要struggle先上到位,所以用爬,都係得嘅。而MMA翻譯通常會係譯綜合格鬥。)
首先要講,我認同梅麗史翠普呢篇演說入面大多觀點,尤其模仿一個傷健記者去取笑他人係非常唔要得嘅事,一個有少少教養嘅人都唔會做。只係,呢篇文都係想集中喺一個位, 「 football and mixed martial arts, which are not the arts.」而因為我唔識美足嘅關係,我集中講MMA。
我先由Art呢個字入手,去講講點解MMA is an art。
MMA is an Art
Art呢個字,通常會解作兩個意思::
1.藝術
2.技藝、技巧
我估大家對第2個解法,應該無咩爭議,即係MMA係一種技藝。MMA需要練習,有使用嘅方法,亦有其工具性同目的性。如果鬭木(音鬥木,即係用木整嘢)係技藝,MMA武術都一定係。
問題出自於第一點,mixed martial arts係咪「藝術」?我會答係,絕對係。最直觀而言,MMA係一種身體藝術,不同嘅技術,身體嘅表現,都可以用美嚟形容,可以表現美感,就好似舞蹈係藝術一樣。
但係,究竟點先算係藝術?
咩係藝術
哲學家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)喺《藝術作品起源(The Origin of the Work of Art )》中認為,藝術作品之所以係藝術作品,係因為佢可以「呈現出一個世界」。呢到講嘅世界,係指「意義網絡世界」,最簡單講,就好似「球迷世界」咁,當中嘅人同物係有意義關係。藝術,對海德格而言,就係「呈現出某個特定時間嘅某特定族群,以及對某一段歷史時期嘅世界所抱持嘅理解」。
呢個講法同列夫·托爾斯泰(Leo Tolstoy)嘅講法好似,佢喺1896年《什麼是藝術(What Is Art? )》中寫到:「藝術...是人類聯合的一種方式,把人們以同樣的感覺聯結在一起;生命及邁向個人和人類福祉中的必要物。」」(Art… is a means of union among men, joining them together in the same feelings, and indispensable for the life and progress toward well-being of individuals and of humanity.)
無論係因為熱血、定係欣賞拳手技術,MMA都可以將人拉埋一齊,就好似其他運動一樣。同時,MMA唔係「打爛仔交」,佢有規則,亦宣揚好多正確嘅做人觀念:例如,謙虛、堅強、勇敢、面對困難、勇於接受挑戰等等。
所以,武術絕對係一種藝術,MMA亦是。
想講兩點
喺呢到想講兩點:
1.對於唔太清楚嘅嘢,就用直接觀感去認知,例如格鬥就係暴力、憎恨,而睇唔到佢好嘅一面,呢種係一個好膚淺地去理解事物嘅方式
2.踩低他人嚟抬高自己,及踩低他人愛好去抬高自己愛好,唔見得有幾高雅同高明。呢一種做法,正正就係特朗普嘅行事手法,如果你唔認同佢,就唔應該用。
佢都係直接話梅麗史翠普over-rated,踩低人嚟抬高自己。既然你憎佢,就唔好跟佢用。
背後原因
正所謂事出必有因,點解梅麗史翠普要搵MMA嚟講呢?網上有幾個講法:
1.梅麗史翠普係 Creative Artists Agency嘅藝人,同WME-IMG打對台。咁岩WME-IMG上年買咗UFC,而UFC係全球最大嘅MMA組織。所以,會搵MMA嚟講,係因為各為其主。
2.UFC主席Dana White有公開支持過特朗普。所以梅麗史翠普就對MMA唔順眼。
3.佢就係認為MMA暴力。
當然,用第1個可能去諗,難免有種陰謀論嘅感覺。我自己認為第2同第3個可能性就大D。點都好,呢件事去到MMA界,回響都好大,無啦啦俾人講一講,心中唔舒服就難免。除咗好多MMA嘅人都話返佢轉頭(其實於事無補),亦有較正面嘅情況,例如美國另一大型MMA組織Bellator 嘅主席Scott Coker,就話佢想請梅麗史翠普睇比賽,改變佢對MMA嘅睇法。
點都好啦,搏擊運動係一件好正面嘅事,值得大家支持!